本报讯 苏州“傻大姐”图书菜场在售书方式上敢尝第一只螃蟹,率先打出了“图书论斤卖”的牌子,曾一度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兴趣。然而近日记者却意外听到:“傻大姐”已改头换面,变成了图书超市。
“图书当菜卖”缘何短短数月便遭遇失败?记者接通了原“傻大姐”图书菜市的电话。
接电话的不再是原来的负责人杨辰元先生,书市也已更名为“苏州石路文化用品大厦图书超市”。曾参与过“傻大姐”经营的新负责人朱春雷先生坦称:图书菜市确实已经陷入低谷。据朱先生介绍说,把书当菜论斤出售,从一开始就存有各方面的争议,特别是遭受传统市场的冲击。办图书菜市低成本,廉售价,进货渠道明确,去除了书价中的泡沫成分,对有较大库存量的出版社和消费层次不高的读者都是件利事,但传统市场,一般书店却难以做到这点,因此他们大多都不愿接受和支持这一事物。加之原来的管理人员自身对图书市场及销售也是个门外汉,只注重对这种新鲜的售书形式盲目炒作,而缺乏对内部经营管理特别是对经济帐的精打细作,导致了“傻大姐”运行机制混乱,支撑困难。
现已接手管理的朱先生说自己从事特价图书联络经营多年,他认为现在特价书的销售形式无外乎有三种:打折卖、论本卖(如10元钱任选三本)、论斤卖。本质上都为了让利读者,吸引购买,只是方式略有变通。但这不等于说它们在单本管理上可以完全混淆,沦为一谈。究竟哪些书适合打折卖,哪些论斤卖更能赢得双方效益,售价上如何规范,货源上如何组织都是很有技巧的,还需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不能因为一个人经营不善(造成的失败)就断定一种模式不可取。”朱先生依然满怀信心。他说,目前操作的图书超市是一种缓冲和调整,里面仍旧保存了“菜市”的营销方式以作日后延续的“火种”,也许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图书菜市又会恢复起来。
随后记者找到“傻大姐”的直管部门苏州市新闻出版局,那里主管书店工作的苏先生说,“傻大姐”作为一个书店,主要经销各出版社库存的积压本,在书的数量上很大,营业面积也不小,但细数下来,就那么几个品种,过于单一,更新速度慢,根本适应不了读者方方面面的需求,自然不会长久。
一向被认为在“图书菜场”中受益最大的是出版社,接受采访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发行部主管朱绍昌先生如是说,“我个人对这种售书方式基本持否定态度。”他分析道:“傻大姐”论斤卖的还是少儿书比较多,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教育,因此大多不会吝惜对书籍的投资,“菜市”上的书虽然便宜,但无论外表还是内容都显得陈旧过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再者,就整个图书消费群来看,人们都更希望读书买书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行为,用秤称多少影响了这种高雅的氛围;第三,一些知名出版社的领导也不愿看到自己发行的书成斤成两地当菜卖给读者,觉得那会有损社里的名誉,所以宁肯把没什么实用价值的积压书当作报废品处理掉。
苏先生同时也承认,任何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炉,总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考证,不同出版社情况不同,读者需求也参差不齐,图书菜市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有经济意义的,值得探索和研究。
据苏州大学图书资料室陆湘怀老师说,去年就知道“傻大姐”图书菜场的书论斤卖,当时我们图书资料室的人员还讨论过,大家认为图书论斤卖这种销售方式不可取,量根本不能决定书的价值,读者买书的最终目是看书的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便宜,如果买再便宜的书,对自已没有用,买了也是一种浪费。但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有些读者认为有的书确实有用,折算下来论斤卖的书便宜,当然会选择这种买书方式。
论斤卖这种经营方式还在探索中,青岛市传来消息:3月16日,青岛“好学友”图书菜市开张营业,店面近400平方米,店主郭建元对“菜市”发展前景踌躇满志。